万万没想到!甲骨文还可以这么可爱!



我们误会过


甲骨文


那些年



每当提及甲骨文的时候,你是否也和学联小君以前一样,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晦涩难懂的古文诗篇或年老专家们放大镜里的枯燥文字?



这些活泼可爱有生动形象的“图案”们

便是我们今天要来了解和学习的甲骨文啦!

在看到这些可爱的文字之前

你的脑海里对甲骨文是否也一直有着

沉闷乏味的刻板印象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颠覆从前的传统认知

走进甲骨文的世界

感受甲骨文文化的魅力吧!


1


甲骨文简介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甲骨文最早被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们找到,百余年来,当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154600块。此外,在河南、陕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年代从商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延续到春秋。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象形意义也比较明显。


2


甲骨文的分类讲解


汉字的形体演变一甲骨文(古文字)

  • 以商代文字为代表,一直用到西周春秋。

  • 书于陶、石、玉、骨等类物品。

  • 细瘦线条,拐弯多方笔;外形参差不齐、异体字多。

  • 甲骨文出现的时代已有毛笔。


汉字的特点

  • 独立发展:世界上许多民族的文字采用或改造他族文字而创制的,唯独汉字是汉民族独创的自源文字

  • 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中,汉字不但末受影响,反而影响了其他文字,如目文、越南字喃。

  • 表意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往往是一音多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一义多字。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且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统,没有任何一种文字比汉字记录的内容多。


汉字的优点

正是因为汉字表意而不表音的特征,才能有汉字的两大优点:

  1. 超越时间:因为不表音,所以不会随着音变而改变。古汉字自隶变后2000多年以来没太大的实质变化,为现代人读古书传承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2. 超越空间:因为不表音,所以各方言区都可共用汉字系统。虽口头上语音有別,但书面语却能互相交流。


汉字造字法:六书

  1. 象形: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

  2. 指事: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

  3. 会意: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宇,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


  4. 形声: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


  5. 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形状要同偏旁,意义要互通,考可以解释为老,老可以解释为考。


  6. 假借:“本无其事,以声托事,令长是也”:口语里有某词,但”本来”没有某字,于是依照它的声音找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


3


甲骨文与其他出土文物的关系


出现与演变

商代的文字资料,主要有陶文、玉石文、甲骨文和金文,而以晚商的甲骨文为最多。各种质料上留下来的文字都与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因而商代的文字可以甲骨文为代表。甲骨文是我国汉字发展史上的一种文字,是晚商时期占卜记事文字,也是当时实际使用的文字。对于这种占卜记事文字的名称,开始有人叫它作“龟版文”、“龟甲文”、“甲骨刻辞”、“龟甲兽骨文字”,后来又有人叫它作“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虚卜辞”,还有人叫做“殷虚书契”、“殷虚文字”等,最后约定俗成地把它叫做“甲骨文字”,简称“甲骨文”。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

几十年来,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约有十五万片,已经发现将近五千个单字。据统计其中能认识的和能隶定为汉字者共1723字,未能认识和未能隶定的单字共2549字,另有合文371字。

 

甲骨文是如何被发现的

1899年商客带着一些龟甲来找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年过半百的王懿荣此时已执掌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多年,是一位名闻朝野的饱学之士,具有很深的金石学造诣。《清史稿》里特别提到:“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在当时的收藏界,王懿荣享有“得公一言,引为定论”的声望和影响力。 由于刻在龟甲上的痕迹与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多有相通之处,深通金石文字、有着丰厚知识储备的王懿荣,很快就认出了龟甲上的刻痕是比金文更加古老的一种文字,因而“见之狂喜”,开始重金收购。

研究表明,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成系统文字,多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载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它和古埃及的纸草文字、古巴比伦的泥版文字以及古印度文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文字,又与汉晋木简、敦煌文书、内阁大库书籍档案合称中国近代学术四大发现。甲骨文的发现改写了世界文明史的记录,把中国信史提早了1000多年,并由此引起对商都殷墟的发掘,促成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使得20世纪中国的学术轨迹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


甲骨四堂

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现甲骨文后,清末兴起了一股甲骨文研究的热潮,最先是学者孙诒让考释甲骨文,其后大批学者也加入了甲骨文研究的行列,其中以“甲骨四堂”最为著名,他们对甲骨文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后世的甲骨文研究奠定了基础。之所以称“甲骨四堂”,有两层含义:这四人是甲骨学研究者中最为突出的,且四人的字号后都带有“堂”字。复旦大学著名教授陈子展曾有“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说法,这四人分别是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吴王夫差剑》春秋时期兵器。1976年河南省辉县出土。通长53.8cm,格宽5.5cm。台北古越阁藏,此剑剑缪锋利,剑身满饰花纹,剑谭饰嵌绿松石兽面纹。剑身近格处镌“攻吴王夫差 自作其元用”十字,为吴王夫差用剑。吴王夫差兵器已发现多件。夫差是吴王阖间的儿子 于公元前495年继王位次年击败越于勾践,继而转师北上,争看中原。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期于黄池(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王子午鼎》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青铜器,墓中出土了一组共七件铜鼎,鼎上铭刻有“于子午”字样,七鼎由大到小排列,称为列鼎,此器是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62厘米,已长63厘米。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楚墓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此鼎平底束腰,两耳外撒,一足粗壮稳固。鼎口上扣平盖,盖顶有桥形把手。鼎盖作平顶微弧,有圆形钮。盖、颈、腹内壁均铸铭文,腹铭84字,记述王子午作器的用途和歌颂自己的功德。

《王子午鼎》铭文表达了对先祖的追思,叙说了王子午自己施德政于民的业绩,并教育子孙须以此为准则。全文语词流畅押韵,是楚国青铜器上不多见的长简美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铭文用乌篆书写,有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之誉。


4


甲骨文的研究与保护


在文物知识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不同行业都在为甲骨文塑造世界级文化IP,积极推动着甲骨文研究和保护事业的发展。让我们先来看看都有哪些与甲骨文有关的有趣节目吧~

《中国考古大会》

《中国考古大会》在文艺展演和文化解读外,立足考古工作的特点和大众需求,主打体验式、场景化、沉浸感,特别是结合VR、AR、AI、8K、裸眼3D等前沿技术复现各大遗址的鲜活风貌,带领观众一次次“时空穿越”到历史现场。在《中国考古大会》这场前所未有的“遗址博览之旅”中,科技元素极大丰富且恰好到处地服务于内容表达。

节目片段


《跟着书本去旅行》

甲骨文是一种古老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个偶然的机缘,让甲骨文重见天日。人们顺藤摸瓜,终于在河南安阳发现:殷墟,也就是甲骨文的出土之地。当考古遇见甲骨,迸发出一个个神奇的火花。一座神秘的宝库——YH127坑,这里出土的大量甲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这期“书本旅行团”来到安阳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一起去探寻甲骨文有哪些历史秘密。

节目片段


《探索发现》发现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国已经发现的具有严密结构系统和最成熟的也是最早的一种古文字。新中国建立伊始,党和政府就高度重视殷墟这一埋藏甲骨文的地下宝库。甲骨文的发现不仅使得商的历史伸手可及,而且一直处于传说中夏的时代,也变得可信。一片小小甲骨文的发现,同样也翻动了中国的历史!

节目片段


《我有传家宝》 古文字中的传奇故事

这个节目带大家走进了中国文字博物馆,了解了古文字背后的传奇故事。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带来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商晚期的青铜鬲式鼎,它的内壁上沿部位有一个清晰的符号化铭文,它是什么样子?念什么?它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和故事?

节目片段


文字知识栏目剧《万字有灵》

甲骨文是中国汉字发展的早期形态,主要见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政治军事、文化习俗、天文历法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节目片段



5

附全网最全甲骨文对照表




阅读完这篇推文之后的你

相信已经对甲骨文有了全新的认识


甲骨文是创造中华文明的历史丰碑

甲骨文的魅力也值得每个人去深挖和学习

想要完成好保护和研究甲骨文的艰巨任务

需要我们继往开来

发扬老一辈研究员的优良学风

培养优秀的青年学者

不断创新研究手段和方法

从而开创新时代古文字研究的新局面

让那“沉睡多年”的甲骨文

以全新的方式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让我们一起加入守护文化瑰宝的队伍

传承发展甲骨文文化

使中华文明永恒屹立




素材收集:张怡宁、管芊玥、杜琬滢、彭诗琦
图文编辑:陈佳馨、许绣荧
图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涉及侵权问题,请及时私信公众号后台~

往期精选
关于提醒曾确诊人员赴华前按要求履行相关流程
2021学联招新 | 新的一年,从加入学联开始!
领事保护|中国留学生安全手册
留学,从兴国到强国!

感谢您对学联长期以来的支持和关心
长按图片即可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新加坡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