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文化 | 一寸缂丝一寸金


 一寸金

一寸缂丝



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

——宋徽宗赵佶题于《碧桃蝶雀图》


缂丝

文化


“一寸缂丝一寸金”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



缂丝






由蒋勤勤主演的《当家主母》中讲述了清代任雪堂青梅竹马的初恋曾宝琴和明媒正娶的妻子沈翠喜从情敌最后变成队友,一起传承缂丝工艺、成就大业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观众通过这部剧认识了该剧的另一“主角”——非遗“缂丝”


剧中,蒋勤勤以缂丝譬喻人生与情感,“心乱的时候就来缂丝,通经断纬,挑花结本,方能正反如一”。

其实,早在之前多部热播剧中就有过缂丝的身影:《芈月传》中,引发楚威后和莒姬产生争执的导火索就是一件需要半年才能制作完成的缂丝绣罗衫;《延禧攻略》里,富察皇后所用“松鹤延年”、高贵妃所用“海屋添筹”、嘉嫔所用“喜上眉梢”,都是使用的缂丝工艺。



缂丝

文化

1

花枝春满等风来

考古发现

据日本学者藤井守一先生研究考证,中国的缂丝织物远在彩陶土器时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存在,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缂丝织物制作已很精良。

可惜的是,由于目前没有实物证明,缂丝最早出现于何时尚待考证。而从目前发现的缂丝古物中,我们依旧能看到缂丝历史的源远流长。例如,中国新疆楼兰古城汉代遗址中曾出土“中西(域)混合风格”缂丝毛织品;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又发现了缂丝毛织物,其制作极为精美。


南北宋时期

北宋的缂丝前承唐代,但花纹更为精细富丽,纹样结构既对称又富于变化,并创造了“结”的戗色技法。

南宋时,江南的缂丝生产也已有一定规模。缂丝技艺也在各地的能工巧匠的攀比创新中灵活运用掼、构、结、搭棱、子母经、长短戗、包心戗和参和戗等多种技法,纬丝色彩不断增加,纬丝的松紧处理灵活。



南宋缂丝名家朱克柔缂织的《莲塘乳鸭图》(现藏上海博物馆),缂丝高手沈子蕃缂织的《梅鹊》、《清碧山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等作品,构图严谨,色泽和谐,人物、花鸟生动活泼,工丽巧绝,具有自成风韵的独特艺术风格。尤以朱氏的技法最佳。

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


元代

缂丝艺术大量用于寺庙用品上和官员的官服上,并开始采用金彩,缂丝简练豪放,一反南宋细腻柔美之风,这对明清两代的缂丝艺术极有影响。


唐卡中央大日如来


明清

明代,朝廷力倡节俭,规定缂丝只许用作敕制和诰命,故缂丝产量甚少。缂丝生产被皇室垄断,技艺的装饰意味就显得尤为浓厚了,创造出凤尾戗和双子母戗等新的技法,甚至在纬线中掺合了孔雀的翎毛等珍贵材质显示皇家风范。

这一时期正值中国服饰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刻,江南地区也出现了小型作坊之间的经济竞争,高档面料也在不段尝试新的方法,质地也越发的柔软,“明缂丝”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此时江南缂丝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中,名工朱良栋缂制的《瑶池献寿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轮廓清晰,尤为冠绝。


明代缂丝最大的特点


一是御用缂丝,进献朝廷,制作皇帝的龙袍

北京十三陵地下宫殿出土的皇帝龙袍就是一例。


二是把写实与装饰相结合。

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等,以小幅册页为主,富有装饰性。名家吴圻缂织的沈周《蟠桃仙》和《戏婴图》,人物开相全系缂织,形态生动,栩栩如生,呈现了缂丝艺术的独特风格。

明吴圻缂丝沈周蟠桃仙图






2

工艺特色

缂丝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织造工具是木机,几十个装有各色纬线的竹形小梭子和一把竹制的拨子。织造时,艺人坐在木机前,按预先设计勾绘在经面上的图案,不停地换着梭子来回穿梭织纬,然后用拨子把纬线排紧。织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换数以万计的梭子,其花时之长,功夫之深,织造之精,可想而知。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不能被机器替代的织造工艺,2006年和2009年分别被国务院和世界科教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传统织物的经纬织法不同,缂丝采用的是“通经断纬”

根据纹样的轮廓或色彩的变化,以不断换梭和局部回纬的方法织制图案,画面的构成全赖纬线的变化,织出的图案正反两面皆同。由于不同颜色纬线所织成的图形彼此不相关联,会在图案形状周围留下锯齿状的空隙,像用小刀划刻过一样,“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因此又被称为“刻丝”。


缂丝的工艺流程,一般有16道工序: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打翻头、箸踏脚棒、扪经面、画样、配色线、摇线、修毛头。

缂丝的织造技法为:结、掼、勾、戗、绕、盘梭、子母经、押样梭、押帘梭、芦菲片、笃门闩、削梭、木梳戗、包心戗、凤尾戗等,技法众多。但无论做什么缂丝品,结、掼、勾、戗这四个基本技法是绝对不可少的。








莫作寻常黹绣看。


要知应是宣和物,


曾闻人说刻丝难。


雀踏花枝出素纨,






题于


碧桃蝶雀图




缂丝

文化


缂丝分类




传统缂丝可细分为四大类

“本缂丝”、 “明缂丝”、“絽缂丝”和“引箔缂丝”。当今研发的缂丝品有“紫峰缂丝”、“雕镂缂丝”和“丝绒缂丝”。


“本缂丝”质地较为厚实,作品高雅尊贵

适合于装饰点缀

“明缂丝”是雍容华贵,质地柔软,轻盈

“絽缂丝”质地柔软,间断图案,透气透光

“引箔缂丝”质地柔软,掺有特殊纸箔

“紫峰缂丝” 材质轻薄,薄如蝉翼,图案若隐若现

“雕镂缂丝”窗棱效果,且极具观赏性

“丝绒缂丝”是丝毯工艺和缂丝工艺的结合品





缂丝名家&

获奖作品






沈子蕃

南宋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的缂丝作品以书画为粉本,设色高雅古朴,生动传神,令人叹为观止。原清宫养心殿所藏花鸟图轴、重华宫沈子蕃缂丝梅雀图轴等均为其传世佳作。

吴圻

明代吴门(今江苏苏州)人,字尚中。紫禁城乾清宫中藏缂丝沈周蟠桃仙图轴即为吴圻摹缂沈周画作之作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朱良栋

明代长洲(今江苏苏州地区)人。紫禁城乾清宫藏缂丝瑶池献寿图轴,其款为“长洲朱良栋制”。

王金山

王金山(1939年~)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苏州人。先后复制了宋代缂丝名家沈子蕃的《梅雀》《青碧山水轴》和朱克柔的《牡丹》、《蝴蝶.山茶》等缂丝作品,达到了以假乱真的艺术境地。先后研制、创新的缂丝艺术精品有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和双面异色异样《蝴蝶.牡丹.山茶》、《寿星图》及《紫芝仙寿图》等等。

马惠娟

马惠娟(1953年~)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民间工艺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吴中区(原吴县)胥口。

在30年的时间里,马惠娟的作品多次获得大奖其中包括:《虎啸图》、《古寒山寺》、《寒山夕照》、《云龙图》、《寒月孤雁》。

其主要理论著作有:论文《略谈缂丝戗法》、《缂丝基本技法浅谈》、《合花线技法在写意画题材作品中的运用》等,并于2008年与吴中区文联合作完成《中国缂丝》一书。


部分获奖作品


《三星图》(王嘉良)1980年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仿明代《十二章团龙福寿如意衮服》缂丝复制品,(苏州刺绣研究所俞 家荣等)1984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

三异金地台屏《蝴蝶.牡丹.山茶》(王金山)1984年获江苏省首届紫金杯民间艺术佳品。

全异缂丝台屏《寿星图》(王金山)1984年获中国轻工业部优秀作品二等奖。

台屏《古寒山寺》(马惠娟)1986年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获百花奖金杯奖。

《寒山夕照》(马惠娟)获第三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银奖。








图文来源:网站缂丝博物馆,知乎隐竹堂缂丝,维基百科,中华网,书刊《科学之友》



-THE END-



往期精选
关于提醒曾确诊人员赴华前按要求履行相关流程
2021学联招新 | 新的一年,从加入学联开始!
领事保护|中国留学生安全手册
留学,从兴国到强国!

感谢您对学联长期以来的支持和关心
长按图片即可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新加坡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