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莱芜,值得期待,等你来!




LAI WU

莱芜


大河鼓舞,莱芜力量

“莱”了就成、创业“芜”忧

PART 1



这样的莱芜怎能让人不爱?

历史,是向上的根基;时代,是发展的底气。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形成了莱芜“重工厚商、崇德尚实”的地域风尚,铸就了“一鼓作气、敢打必胜”的奋进精神;区划调整的浩荡东风,赋予了莱芜“乘风而起、借势而上”的前进资本,增添了“求新求变、勇于突破”的创新基因;齐鲁之中的区位优势、物产富集的资源优势、门类齐全的产业优势、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底蕴厚重的人文优势、宜居宜业的比较优势”八大优势,科学谋划“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预计到2026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实现翻番,分别达到100亿元、3000亿元。今天的莱芜,底蕴与机遇交汇、优势与政策叠加、活力与动能激荡,正聚集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气场。


这样的莱芜您怎能不来?

心合意同,谋无不成。莱芜近来刚刚签约了多个硬实力项目,既有带动作用强、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链主”,也有深耕细分领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高精尖”,还有紧跟时代前沿、提供战略咨询服务的“智囊团”,完全契合莱芜发展方向和现实需求,必将进一步提升莱芜产业发展能级,为建设“现代化新莱芜”注入强劲动力。我们将立足“项目所需、莱芜所能”,当好“店小二”,为各类项目落地投产和长远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让大家“莱”了就成、创业“芜”忧

一桥一水,莱芜,是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PART 2



高端装备智造产业蓄势崛起


总投资1535亿元的重工新城项目落户莱芜,“智能网联重卡、凯傲智能叉车、大型工程机械、特种车、豪驰商用车”五辆整车相继落地,山能重装、力创科技、朗进科技、奔速电梯等一批骨干企业齐头并进,成为“工业强市”主阵地、“东强”战略核心增长极。先进材料产业优势集聚。拥有两家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泰钢集团、九羊集团,泰钢集团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400系不锈钢生产基地、山东省唯一全流程不锈钢企业;莱威新材料、爱地高分子等聚乙烯纤维企业,泰禾生化、汶河化工等精细化工企业转型升级、迅速壮大。



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凸显。


规划建设了4平方公里的生物医药产业园,现已入驻企业30家,初步形成了医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保健化妆品、销售物流五大产业布局。山东珅诺基药业研发的抗肿瘤新药“淫羊藿素”,是济南市首个中药单体创新药,也是全国首个用于肝癌晚期一线治疗的中药创新药,目前已获批上市、批量生产;济世药业研发的国家原创一类新药丹酚酸A片,是目前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的唯一特效药填补了国际空白,明年可完成三期临床;步长集团华涛中药配方颗粒、江中制药、嬴城宏济堂、创微医疗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鲁中新药谷”成为莱芜新名片


新能源产业先声夺人。


统筹推进氢能、光伏、储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泰钢集团全省首个加氢母站去年建成投产,并与中国钢研集团合作共建国家高端装备用钢及氢能源基地,“泰山钢铁新能源(氢能)产业园”入围山东省“十四五”氢能产业重大示范试点项目。


现代农业特色鲜明。


莱芜是“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三辣一麻”、“三黑一花”享誉海内外,“莱芜姜·嬴健康”成为全国特色康养品牌,品牌价值达到124亿元。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0家,万兴果菜、泰丰食品被评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出口份额占全市80%以上,入列“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产业集聚区。


一座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



PART 3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

区域内拥有600米以上山峰41座,河流300多条,山泉水38个,具有鲁中地区最好的生态禀赋,北部雪野湖山水相映、碧波万顷,南部莲花山峰峦叠翠、山清水秀,齐鲁大峡谷沟深壑险、景色宜人,“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当之无愧的山水之城、养生福地。

这里城乡统筹、融合共进。围绕省会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加快构建“一主两副三带多点”空间格局,

这里社会安定、人民幸福。



我们真诚邀请各界朋友来一场说“莱”就来的旅行,选择莱芜旅游度假、康疗养生,品莱芜美食、赏莱芜美景、享健康生活!


“大河鼓舞,莱芜力量”。

莱芜力量,是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是红色赓续的满腔赤诚,是砥砺奋进的勇毅前行,是拥抱未来的再攀高峰!

走进莱芜,我们将以最饱满的热情向您邀约,与您携手,莱芜有热土、一起向未来!


第五届济南新动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

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点击一下二维码 赶快报名吧

“阅读原文”中有更多大赛信息










往期精选

关于提醒曾确诊人员赴华前按要求履行相关流程

2021学联招新 | 新的一年,从加入学联开始!

领事保护|中国留学生安全手册

留学,从兴国到强国!


感谢您对学联长期以来的支持和关心

长按图片即可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新加坡中国学联